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巍山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推进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巍山县创建国家卫生县(乡镇)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情况(四十六)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2日
  • 来源:巍山县卫生健康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巍山:锚定目标稳中求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巍山县始终把创优提质作为全年工作的总抓手,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锚定“历史文化名城样板、文教科创新城、民族团结进步标杆”三大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干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9亿元,同比增长0.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8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4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99亿元,同比增长10%。

抓项目完善基础设施,促发展提档。围绕优化审批服务、做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创优提质,促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76个。谋划实施交通项目11个,完成紫金乡三级公路收尾,青华乡三级公路加快推进,硬化自然村道路39条;谋划实施水利项目14个,梨园河水库、庙街河水库、白乃水库等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集镇、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活生产供水,农业灌溉供水等能力;谋划实施城建项目17个,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网更新改造、县城绿化美化、停车设施完善等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县城品质;谋划实施能源项目15个,把山区荒坡汇聚成电能惠及群众,持续完善县城充电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用电;谋划实施农业项目34个,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工业项目20个,促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发展,文旅项目14个、教体项目22个、卫生项目5个,补齐了民生短板,提升了保障能力。

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促增收。全县把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作为群众增收着力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助力群众增收。完成小麦、蚕豆等小春粮食作物生产15.65万亩,完成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播种29.4万亩。种植烟叶5.77万亩,获评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烟区”;深化柠檬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香水柠檬产区”。上半年肉牛存栏10.02万头、出栏3.31万头、牛肉产量4168吨,存栏、出栏、牛肉产量居全州第1位,肉牛综合产值实现9.11亿元。同时持续推动核桃、中药材、巍山红雪梨、贡菜等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核桃提质增效示范基地2.03万亩,发展贡菜0.82万亩,完成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种植3.06万亩,生物育种玉米产业化应用示范种植1万亩。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4.62亿元,形成了以肉牛为主导产业,核桃、红雪梨、烤烟产业为辅助产业,柠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存的产业发展模式,打牢了产业发展基础,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全县通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做强文旅促消费。全县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做好古城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旅游业态植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唤醒古城的“年轻力”和“烟火气”,助推全县文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争创云岭旅游名县、文旅强县目标,持续开展巍山古城5A级旅游景区创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发展模式,争创南诏古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加快推进大仓烧烤城项目。抢抓“大祥巍一体化”发展机遇,更加积极主动融入苍洱旅游核心区,加强与大理市协作联动,吸引更多游客“流量”。着力培育文旅新业态,以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把游客“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保持消费快速增长势头。成功举办巍山小吃节等节庆活动,宣传引流成效明显,游客来源发生结构性变化,实现量效齐增。今年1至8月,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58.90万人次,同比增长34.10%,旅游总花费47.11亿元,同比增长24.47%。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规范化零工市场建设全面完工,就业服务更加深入,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03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7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系列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7万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39.8亿元。统筹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益;深化教育改革,全县6个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创建省级卫生乡镇9个、省级卫生村68个;县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云南省“百县工程”,大仓中心卫生院晋升为二级综合医院是全州首家二级乡镇卫生院,连续两年上榜全国500强乡镇卫生院;36个省、州卫健领域专家工作站落户巍山,1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慢病管理中心,均设置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建成老年友善医院14家、托育机构11所、医养结合机构1家。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北街、日昇两个“老年幸福食堂”正式投入运营;建成投入使用骨灰堂2个,建成乡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5个,建成林地墓地复合利用试点工程项目2个。

巍山: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巍山县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认真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破困局,不断为巍山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增添动力。

践行项目工作法提升工作效能。全县深入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制定印发相关三年行动计划方案18个,建立健全系列三年行动重要工作全过程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主攻项目建设,今年全县推进重大项目176个,其中,前期项目48个、新建项目82个、续建项目46个,全县上下抢抓三季度、四季度项目建设黄金期,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在建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把工期往前赶,把投资往前提,其中重点抓好滇中引水、城乡供水一体化、白乃水库、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整体搬迁二期、万头肉牛(乳肉兼用)养殖牧场、集中光伏、分布式光伏等对全县投资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项目推进,确保在建项目对全县投资形成决定性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用好一线工作法解难题抓落实。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到项目一线推动工作,推行实地踏勘、并联审批机制,合力推进多个重大项目土地、林地报批工作,今年来审批土地4.04公顷、林地170公顷,供应土地8宗37.39亩,销号闲置土地5宗133.99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营商环境投诉平台功能,办结销号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件9件,办结率100%。全力以赴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实施分类型精准帮扶,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实现企业主体净增1243户。

践行典型引路法推动比学赶超。通过开现场会、观摩会、推进会,让做得好的乡镇、部门现身说法、交流经验,让参会者现场看、现场悟、现场学,在相互学习中把工作做得更好。强化纪检监察、督察、信访等部门的线索信息共享,组织开展“十种典型问题”实地核查,稳慎认定核查结果,公开通报曝光。放大文旅示范效应,持续努力创建5A级景区和不断完善4A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打造“非遗+旅游”示范点,巍山扎染技艺传习所、巍山布扎传习所、刺绣传习所等非遗传习所推出了巍山彝族打歌、扎染、甲马、传统手工制香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非遗产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打造“文博+旅游”品牌,实施博物馆小镇景点打造项目,积极推进南诏博物馆提升改造和徐家大院保护利用项目建设。

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严控发文数量,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发文计划,上半年实际发文180,同比减少23.4%;注重实效精简会议,严格执行会议计划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上半年召开会议62,同比减少32.25%;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科学制定《巍山县2024年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列入计划31项,上半年实际开展督查检查考核16项37次;规范整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实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微信群、公众号APP清单目录管理,截至目前清理撤销解散工作群43

巍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帮扶项目见成效

又是一年“金叶”飘香时。眼下,正是巍山县烟叶采收烘烤季节,田间地头、烘烤工场随处可见烟农们采收、编竿、装窑的忙碌身影。9月19日上午,在今年刚建好的大仓镇团结村委会天然气烤房群,前厂村民小组村民赵家治正将一筐筐刚从烟田里采回的烤烟卸下车,准备编竿装窑。

赵家治是当地一位种烟大户,今年他共种植了烟叶60多亩。“烟叶种植不仅要种得好,更关键要烤得好。今年这个天然气烤房不仅烤出烟叶质量更好,还节约了烘烤成本。”赵家治感慨地说,过去用生物质燃料烘烤,每窑成本在2200元左右,现在天然气烘烤每窑只需1800元,每窑节约了400元左右,60亩烤烟共20窑烤烟就节约了成本8000多元。

改变,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烤房群建设帮扶项目。

据大仓镇分管烟叶生产的副镇长石东妮介绍,今年团结村委会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95万元定点帮扶资金的支持下,通过村集体自筹71.6万元,撬动企业投资600余万元,共建成50座天然气烤房群,解决了300户烟农的烟叶烘烤难题,预计可增加烟农收入211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近年来,巍山县依托个优良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粮烟协同创出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经验,加大“一县一品”红大特色烟叶发展,促进了地方群众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但在烤烟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散户种植烟叶、散户烘烤烟叶等情况,在烤烟生产烘烤重要环节大多数用于烘烤烟叶的烤房都是自家建造的传统烤房,存在烘烤烟叶劳动力的投入多、烘烤烟叶水平良莠不齐及空气和环境污染问题。

2023年以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结合实际先后在巍山县庙街镇慧明村、云鹤村,大仓镇团结村三个烤烟生产重点村实施了集中烤房群建设,帮扶建设的烤房设备产权归村委会所有,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集体、龙头企业及群众利益进行有效联结,促进了群众增收,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走进庙街镇慧明村委会电烤房群,35座密集式烤房“火力全开”,随着控制仪上的数字跳动,烤房内的烟香逐渐弥漫开来。慧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士彬介绍说,2023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慧明村利用村集体7亩闲置建设用地,建设集仓库出租、烟叶分拣烘烤等一体的产业发配套项目,共完成投资246.58万元,其中定点帮扶资金70万元,烟草部门投入 122.5万元,受益村自筹资金54.08万元。

“以前用柴、煤烘烤时,需要24小时守在烤房旁,生怕有啥闪失,而且还累得慌,间隔2小时就得往炉膛添一次煤,又脏又累。”提起电能烤房带来的好处,烤房群技术管理员张国春颇有感触。“现在有了智能电烤房,农户无论在家里或是在田里边干活,通过手机就都可以看到烤烟的成色温度,湿度是多少,同时烤出的烟叶在这里直接进行分检后送到分级点,让烟农省力又省心,改变了传统烤房一到烘烤季全家总动员的忙碌状况。”张国春说。

“来这里分烟每天的工资是120元,一年的烘烤季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来自冷水塘村的张书花正和姐妹们就地分拣出炉的烤烟。“密集式烤房群建成出租后,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4万多元增加到了今年的30多万元,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4500多人次的就地务工机会。”张士彬说。

“现在,村集体收入增加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了的公益事业有了资金支持,可以做得更好了。”张士彬说,今年慧明村对考取大学的11名学生进行了奖励,共发放奖励资金2万元,在敬老节、“六一”儿童节年也对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慰问。

烤房群建设帮扶项目只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帮扶巍山的项目之一,自2015年该局开启了对口支援巍山的“结亲”之旅,围绕“着力改善民生之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这一目标,整合资源,创新帮扶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巍山,一大批民生项目在巍山县各乡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4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共投入帮扶资金597.00万元,实施卫生医疗、教育帮扶、产业振兴等项目12个。

不远千里,真情帮扶。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心实意的付出,让巍山受益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巍山:关爱“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民呼我为,一老一小齐欢颜”一直是巍山县大仓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馨安工程”的努力目标。大仓镇位于巍山县北部,流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大仓镇人大代表在走访接待选民中,发现留守的一部分老人和儿童生活常常出现困难,比如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留守儿童的陪伴问题等等。为破解因外出务工而产生的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大仓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代表,深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团结、永进、新胜、小三家等村委会进行调研。认真梳理老人和孩子需求清单、职能部门项目清单、社会各界服务清单,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同时组织专题会议,听取大仓镇民政服务所的工作情况汇报,形成人大主席团的调研意见。

大仓镇人大主席团的积极建言献策,得到了大仓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进一步调研,大仓镇率先启动了以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馨安工程”,并在团结村委会的黄家村成立了“馨安工程”服务中心,各村相应成立了“馨安工程”服务站,统一制定了服务中心和工作站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要求做到“八有”,即:有一个功能齐备的活动室、有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基本资料台账、有一支稳定的帮扶队伍、有一名值班辅导员(管理员)、有一个阅览书柜、有一本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情况的登记簿、有一部联系留守儿童(儿童父母)和空巢老人(老人子女)的亲情电话、有一套科学合理管理制度,同时,明确村委会办公电话和村党总支书记手机号码为村级“馨安工程”亲情电话。

几年来,大仓镇把关爱“一老一小”工作作为“馨安工程”来抓,在广大人大代表和党员同志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县人大代表赵联芬经常这样说:“日常生活中那一桩桩一件件寻常小事,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来说都是大事难事,特别是对个别智力低下的贫困家庭老人和儿童来说,更是天大的难事,所以我们作为人大代表,作为党员就更要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帮他们说话,帮他们做事,也是作为一个农村人积善行德的善事。”

巍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10月12日

责任编辑:赫尚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