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传承发展偰氏面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位于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美食创业园区的偰氏面片顾客总是络绎不绝,吸引众多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品尝巍山偰氏面片这道回族传统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深受顾客的青睐。
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明清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据巍山偰氏面片第四代传承人偰艳介绍,偰氏面片制作技艺十分讲究,选用上等优质的麦面粉,经过揉面、擀面、切面、入锅等一系列工序,并配以辣椒油、腌菜、花生碎等地方特有的原生态食材佐料,一碗原汁原味的面片就制作而成。
偰氏面片制作的第一步是揉面、醒面,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有弹性。接着是擀面,先用擀面杖轻轻地将面团擀开,然后逐渐用力,将面团擀成一张厚薄适中的面饼,这样切出来的面片才会大小一致。第三步是切面,刀口要锋利,刀法要精湛,才能保证切面片时更加快速和整齐。最后入锅,放入沸水中煮熟,再添加佐料,偰氏面片就制作而成。
高汤的熬制是偰氏面片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选用本地土生土长的健壮黄牛筒子骨,洗净后趁新鲜入锅,加入生姜,熬至汤汁逐渐变得乳白爽滑,香气四溢。而最具风味的则是腊鹅高汤,它选用本地自然生长的鹅种,先清水洗净,后切块入锅慢熬,不加任何香料,以保持腊鹅肉的原汁原味。
此外,“帽子”配料也极为关键,其中“生炒牛肉”是偰氏面片的一大特色。巍山偰氏面片制作技艺传承人偰艳以其精湛的技艺,将红润的牛肉切成均匀的肉丝,加上香油,混合姜丝高温快速翻炒,并加入花椒面、盐巴调味,确保肉丝鲜嫩可口。最终,加入青豆米等时鲜素菜,再配以“帽子”,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偰氏面片便大功告成。
偰艳不断传承发展巍山偰氏面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积极参加每年的小吃节、特色小吃展销会,每届巍山小吃节均被评为最受欢迎小吃,并获得了2024年第十一届大理巍山小吃节最受欢迎名特小吃、2023年“大理味道”十大名小吃等多个奖项。从深巷小摊到繁华商铺,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发展。
巍山偰氏面片于2017年入驻永建镇东莲花美食创业园区,1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可容纳300人同时就餐,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带动本地40多户农户手工制作各种本地小吃产品,偰氏面片在2022年创业园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带动发展商家,并入围2023年度云南餐饮全业态品牌民族餐饮TOP20。
“巍山偰氏面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特色美食元素,以其独特的口感获得国内外食客的认可与喜爱。下一步,偰氏面片将不断创新改进制作技艺,以更加精湛的技艺和更优质的服务,继续传承发展偰氏面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对未来发展,偰艳信心满满。
巍山:心怀大爱公益行 爱心润泽山里娃
“人间真情在,衣新情更深。作为一位受助者,今后我也要像这些爱心人士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5月27日,刚换上漂亮的彝族服装的五印中学“春蕾女童”沈应鑫开心地说。
心怀大爱情系山区教育,滴水成海润泽五印学子。当天,巍山县妇联携手巍山县一滴水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到五印中学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慰问活动,给第八届武警春蕾女童班捐赠了价值21000元的彝族服饰50套,向学校捐赠了价值8500元的凳子500只,当地爱心人士危鑫松也给学校捐赠了250张凳子,解决了该校在大型集会期间因缺少凳子学生只能席地而坐的问题。
据巍山县妇联副主席李绍云介绍,巍山县武警春蕾女童班由武警云南省总队援办,武警大理支队、巍山县妇联承办。从2000年至今已开办8届,共援助4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为400个困难家庭带来希望,探索出了一条帮助一个人,影响一家人,带动一片人,惠及几代人的教育扶贫路子。
“当得知五印中学没有室内报告厅,大型集会期间因缺少凳子学生只能席地而坐情况后,我们团队决定给学校捐赠500张凳子,为五印教育、五印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巍山县一滴水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劲介绍说,一滴水爱心公益中心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共募集资金46多万元,开展爱心公益捐助孤残学生、孤寡残疾老人活动56次,慰问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1530多人次。
五印中学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都关心、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
巍山:左氏竹编工艺带动群众增收
“2023年6月2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师生来研学并把竹编作品带回学校展览;2023年8月10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暑期田野调查……”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国各地、国外大学师生前来研学的信息及签名,记录着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订单。
这是巍山县左氏竹编工艺合作社的“家底”。该合作社位于永建镇西山村委会萝卜地村。2022年10月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共带动全村50多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吸引20多名外地学徒,合作社社员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学徒年纯收入8万元以上。
社长左玉伟介绍说:“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收入比我们外出务工的还高。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创新产品 ,目前新产品远销到各个省份,甚至国外。”
在左氏竹编工艺展室,摆设的竹编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丝细如发的迷你小背篓,松壳制成的收纳盒、插花,形状、颜色各异的蒲扇,光滑细腻的提篮、水果篮,图案精美、色调和谐的茶桌,惟妙惟肖的鸟窝,还有戒指、耳坠、发夹、门帘……300多种传统竹编产品、竹编工艺品、精品竹编工艺品塞得满满当当。
竹编是巍山县的传统工艺,素有“西山街的篮子现编现卖”之说。意思是早上还在竹林的竹子下午就被编成篮子在街面出售。西山村气候适宜,土壤、水利条件好,适宜竹子生长,全村竹林达200多亩。从小耳濡目染和与生俱来的竹编天赋,左玉伟10岁开始便能独立完成篮子、簸箕等竹编生活用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部分竹编生产生活用品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稻谷脱粒用的海簸被机器代替,背篓、撮箕被塑料制品代替,竹篮、篾桌等仍然常见,但村民单打独斗,依赖传统,没有竞争力。
2010年一次西山村组织的产业发展培训会上,左玉伟得到启发,想要提升竹编产品竞争力必须形成合力。2022年,他带头注册成立巍山县左氏竹编工艺合作社,形成集原材料处理、加工、精品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运营模式,抱团发展补齐当地竹编产业发展短板。合作社向昆明、大理等地30多家花艺店长期供应竹片、竹条、竹筒原材料;今年上半年共收到长街宴大篾桌订单1000多张;其他产品大部分销往省内玉溪、红河及陕西、江苏、河南、福建、广东、安徽等外省。
一根普通竹子经匠人之手,经纬交织、神奇变幻,产品创新拓宽竹编应用领域,为传统工艺注入活力和生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巍山:高台社火民间艺术奇葩薪火相传
“平日里就算没有大型的演出,但还是要经常性组织培训和交流,不能让高台社火这门技艺失传。”5月28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社火代表性传承人钦志成说。
当天,在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的关心下,钦志成将高台社火非遗传习所从自己的家里“搬”到了南诏镇政府里,并组织高台社火爱好者进行了技艺培训。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民族民间艺术古朴深厚,其中高台社火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我国古代的杂技和戏曲的表演成分,充满热烈深厚的民族情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逢遇到重大的节日或重大的庆典活动时,当地老百姓就会想到高台社火的表演。
巍山高台社火,如今已有百年历史。现年67岁的彝家汉子钦志成,自幼就喜欢各类文艺演出。上世纪80年代初,钦志成喜欢上了高台社火的表演,于是就拜巍山民间艺人黄纯为师学艺,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成为高台社火表演的行家里手。
“每年社火演出之前,必须事先选择站在社火上的少男少女,这些少男少女一般是六、七岁,除长相清纯可爱外,还要胆大心细。”钦志成说,选好之后,让他们穿上行头,化妆成戏剧中的人物,然后将他们抱到踏板上,双脚套进踏板上事先设置好的脚套内,再用布条把小孩的腰部绑紧在铁芯子上。
如今的巍山高台社火,已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钦志成也被评为大理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社火代表性传承人,并成为巍山非遗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高台社火保护和传承工作,先后参加过大理州州庆、巍山县县庆、春节、小吃节高台社火的策划演出,并经常深入社区、农村和学校开展非遗传承工作。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建高台社火传习所挂牌后,心里很高兴,只要大家爱看,我们就会一代一代把它传承下去。”如今,和钦志成学习高台社火技艺的年轻人已有13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秉承“传道授业”的理念,让巍山高台社火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薪火相传。
目前,钦志成已被列入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台社火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中。
巍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6月4日
责任编辑:赫尚志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