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巍山要闻

在巍山,褪色的挽联是永恒的思念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7日
  • 来源:巍山微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初到大理巍山古城,许多人都会感到疑惑:这里为什么几乎家家门口都贴着白色的楹联?

这是挽联。在巍山,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就要在门口贴三年挽联,意为守孝。并且,这些挽联本来不是白色的,而是粉色和黄色,时间一长,风吹雨淋,逐渐褪去了颜色。

在这里,人们并不讳言生死,反而对丧葬一事十分讲究,逝者的年纪、身份、职业,决定了挽联的颜色和内容,除了随处可见的挽联,人们还会贴上告丧条和遵诚,用来表明逝者的身份,以及逝者对治丧的意愿,街巷中也有当地市政规划的讣告栏。

三年孝满,便要举行除服仪式,寓意向前看,再换上红色的喜对,告知邻里。

小红书博主@山宗子的行旅备忘 在巍山旅游期间,见到几乎贴满整个古城的挽联,感到十分震撼。

“我看到‘骑鲸天上’时,有种被击中的感觉,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瑰丽。”

书法写就的挽联和讣告,无不郑重地写着生命的告别。

生命的逝去,在这里不是悄无声息的。在哀悼和怀念之外,也能看见人们对亲人逝去后和李白一样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祝愿。

“克勤克俭儿孙承之,无忧无虑老夫去矣”

“古同松柏清同竹子,言可经纶行可师”

“父逝悲从心头起,子存教诲记永年”

“辞别尘世”“悠然驾鹤”“瑶池赴宴”“宝婺星沉”......这些词语华丽的挽联不仅是中华诗文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彰显当地人豁达的死亡观。

摄影博主@Nomad Coffee 特意前往巍山,记录了上百副挽联,我觉得,有些传统,应该被传承下去。

几乎每个来巍山古城的人都为这里瑰丽的死亡观所震撼,一位游客说,不管是书写本身还是挽联内容,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感受过这种直面死亡,但没有给生者非常沉重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受到安慰、祝福。

贴对联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史书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一副对联。

挽联作为对联的其中一种形式,出现于宋朝,在明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朝时移民实滇,大量军士从南京来到云南,让中原的丧葬文化在西南边陲生根发芽,保存至今。

慎终追远,传承千年。时间会渐渐冲淡挽联的颜色,却带不走人们对过世之人的思念。褪色的挽联下,是永远鲜活的记忆。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诗洋

责任编辑:杨继稳

审核:左文清  

终审:邱兴跃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