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巍山要闻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巍山县脱贫攻坚新闻发布词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4日
  • 来源:大理州政府信息公开科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巍山县脱贫攻坚成果。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巍山县委、巍山县人民政府和全县32万各族干部群众,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巍山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一、基本县情

巍山是彝族回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2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89万亩,辖64镇,83个村(居)委会,2019年末总人口32.27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6.11%。巍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诏国的发祥地,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拥有中华彝族祭祖圣地、中国彝族打歌之乡、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中国名小吃之乡、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多项桂冠,“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

巍山是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工作县,有2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820730035人贫困人口,2014年末贫困发生率9.04%。贫困特点和脱贫攻坚难点主要体现在:从自然资源情况看,我县土地、林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全县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举,制约了农业生产;分析2014年贫困人口情况,建档立卡户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比近40%,劳动力占比低,技能型劳动力仅占比5%,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脱贫攻坚工作难上加难。

二、决战脱贫攻坚情况

20158月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县始终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引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2017年实现贫困县摘帽退出,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2019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清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来,我们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脱贫攻坚任务全部完成,为巍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做法是:

我们高举伟大旗帜,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落地生根。把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为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持续学习、入耳入心、认真落实,树立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举全县之力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新时代必须打赢的硬仗中。

我们压实政治责任,尽锐出战脱贫重任扛在肩。组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处级领导分别挂钩各乡镇、各贫困村,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动员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不摘“贫困帽”,就交“乌纱帽”,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抽强人、强抽人,共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81支,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采取“6+X”模式,每个村有1名第一书记、6名以上驻村工作队队员,其余村委会至少有3名驻村工作队员,做到了“乡乡有县领导挂钩、村村有单位入驻、户户有干部帮扶”。

我们把握精准要义,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一是精准识别识真贫。2015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了45次集中遍访,摸清了全县贫困底数,在全州率先开展低保户与建档立卡户“两户合一”,实现低保户与建档立卡户的政策有效衔接,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让群众心服口服,互相不眼红。二是精准施策扶真贫。坚持脱贫标准,不拔高、更不降低,因户施策,精准发力,科学制定了全县10个乡镇、83个村(社区)、822个自然村的脱贫帮扶计划和8207个到户脱贫帮扶计划,做到村村有帮扶计划、户户有项目帮扶。三是加大投入真扶贫。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举全县之力筹集资金精准投向贫困地区,5年来共筹集扶贫资金60.59亿元,年均扶贫投入是“十二五”时期年均投入的100余倍,精准使用、规范管理,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效益发挥明显。做到真正把最贫困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来帮扶他们。

我们力促稳定增收,贫困群众“两不愁”长期可持续。一是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按照“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原则,短期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享受到少则1项、多则6项的精准到户产业扶持;长期狠抓“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挥巍山的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重点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二是树立“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全面加强就业扶贫。摸清全县劳动力底数,共摸排劳动力17.1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1385人,掌握其技能情况、就业意愿,建立档案进行精准服务。根据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缺少实用技能的实际,5年来,全县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3491人次,其中技能取证培训12927人次。开设基层就业服务平台83个,在州府下关设立服务站,提升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务工,5年来累计转移就业51.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0571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达58.5亿元,贫困人口就业增收5.44亿元,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增幅高于居民收入增幅。通过产业和就业帮扶,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确保了贫困户全年有粮食、四季有衣服。

我们构建多重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是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投入资金8.49亿元,2016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狠抓控辍保学,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实现了贫困户子女“全入学、留得住、学得好”。二是深度推进健康扶贫。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深化沪滇扶贫医疗协作,基本实现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少得病”的目标。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安居工程、住房提升工程,全县累计实施住房项目1.8万余户,占农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实施农村户厕项目近2.4万个,农村居民住房问题全面解决。四是强化兜底保障。对重病重残户、五保户等通过各类帮扶仍然不能稳定脱贫的特困群体,应纳尽纳、应保尽保,确保特困群体生活得到保障。五是全力改善发展基础。加强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临铁路年内将通车,大南高速建设快速推进,在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的基础上,修建小湾库区环库公路,联通巍山最贫困片区、辐射全县最贫困人口,内通外联的交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修建白乃水库、月牙山水库等,实施光伏提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完成2个贫困乡整乡推进、基础较差的26个贫困村和1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全县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严肃执纪问责,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建立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督查机制,强化专项纪律检查和日常监督,用最严的纪律、最严的监管、最快的问责,确保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推动全县脱贫攻坚高开高走、连战连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关键标尺,倒逼各级干部真抓实干。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的磨刀石、赛马场,从脱贫成效明显的乡镇党政正职中提拔处级干部6名,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科级领导干部98名。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扶贫领域违纪违法立案审查45件,给予57名干部党政纪处分,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脱贫攻坚胜利收官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我们补齐各项短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2017年贫困县摘帽后,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贫困动态监测机制,对个别方面有短板的农户,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齐短板,防止返贫和新的贫情发生。出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乡村振兴工作巩固脱贫成果,按照“乡乡有试点、村村有示范”的思路,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大理州率先组织外出务工专列,在上海市召开农特产品推介会,多措并举推进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有效对冲了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为全面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们有效激发内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优秀人才回乡引流计划,全面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大下乡、大入户、大宣讲”行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是扶贫一线共产党员”主题活动,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分红”等制度,避免扶贫工作“干部干、群众看、养懒汉”。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动员各级挂包干部广泛开展入一次户、吃一次农家饭、干一次农家活“三个一”活动,带领群众深入开展“五净两规范”(屋内、院内、厕内、厨内、门外干净整洁,牲畜关养规范、农具摆放规范),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客事大操大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户清扫、组保洁、村转运、县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挖掘贫困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东莲花、琢木郎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蜕变。出台《巍山县群众会议制度》,县处级领导每季度到挂钩联系乡镇、县级挂包单位和乡镇的干部职工每月到挂钩联系村民小组,至少召开1次群众会议,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谋划发展,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提升了贫困户的精气神,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三、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创造了巍山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今天的巍山,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一是减贫效果历史最佳。5年时间累计减贫30035人,历史性的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二是脱贫成效历史最好。群众收入大幅增加,2019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7元,同比增长10.7%,比省州平均水平分别高0.20.5个百分点,2015年-2019年年均增长10.1%。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自治县的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巍山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党恩、跟党走,贫困户春节时自发粘贴春联歌颂共产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凸显,巍山古城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云南省美丽县城”,文旅产业有效带动了小吃、扎染、刺绣、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协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鲜明,巍山肉牛产业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烤烟产业被评为“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烟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巍山县已成为滇西最大的核桃、红花集散地,巍山红雪梨、中药材声名在外,沿江热区柠檬、芒果、芭蕉培植初见成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成效显著,改变了产业发展小、散、弱、经不起市场风险的局面。就业质量明显提升,50%以上贫困劳动力通过组织化输出进行就业,贫困人口充分就业,贫困劳动力中技能型劳动力占比从2014年的5%上升至21%,巍山家政等务工品牌倍受消费者赞誉。产业和就业成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三是帮扶力量历史最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5年来,教育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海洋大学等中央部委,上海浦东新区、崇明区等沪滇协作援助单位,省档案总局、云南艺术学院、省联通公司等省级帮扶单位,在人才、项目、资金、产业、智力、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了我县无私帮扶,共给予帮扶资金1.67亿元。县内社会各界捐款近4000万元,建立了教育、健康扶贫基金,凝聚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工作合力。一大批扶贫干部贴近了基层,联系了群众,沟通了感情,锤炼了作风,提升了能力,“四个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断增强,成为巍山的宝贵财富。四是制度体系历史最优。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上级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并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对象识别上,在全州率先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低保户“两户合一”;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上,探索了对履职不力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实行工作队员、派出单位、派驻地党组织“三向问责”;为了解决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首创并推行“馨安工程”,基层党员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关爱对子,充当“代理家长”,深受群众好评;通过挂钩干部每月入一次户、吃一次农家饭、干一次农家活“三个一”活动和全县干部落实“群众会议制度”,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在基层一线听民声、解民忧,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在未来征程中,我县将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和谐活力新巍山!

最后,我诚挚的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到巍山旅游休闲、指导工作,用眼光领略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用味蕾体验中国名小吃之乡的味道,用心感受彝族打歌之乡浓郁的民族风情,切身体会南诏故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为巍山的发展加油鼓劲!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