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朝阳村是红雪梨的核心主产区。阳春三月,满山梨花与青瓦白墙的院落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好的乡村春景图。近年来,马鞍山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文化振兴深度融合,促进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共融,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党建引领凝心,释放民族团结影响力
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老中青配合、各民族融合,班子精气神不断提升,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行接访群众首席制度,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一事一议”制度优势,按照“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办法,在三胜村委会朝阳村硬化主干道3公里、梨园区生产路面约1公里;整合各方项目资金,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改建冲水公厕1座,新建简易公厕2座、垃圾房2座,安装垃圾桶14个;合理布局梨花源头内观景台、凉亭、打卡点,村庄面貌有了质的提升。步入朝阳村,移步换景如在画,鸡犬相闻又见乡愁,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打下坚持基础,也为群众每年欢聚提供了便利条件,旅居村发展初具雏形。
产业融合搭台,激活民族团结源动力
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部署、同推进,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新路子。持续发动群众参与梨产业,优化梨产业结构,累计改良梨品种4000亩,形成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错季供应的梨产业格局。通过盘活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亩,取得有机转换认证1000亩,申报当归种植技术规程1个,带动就近就便解决务工10万人次。引进适度规模中药材种植企业2家,初加工厂1个,建成3000立方冷库,年加工量达2000吨。依照“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动务工得薪金”机制,群众每年获得地租收入28万元,实现务工收入380万元,辐射带动各族脱贫群众347户883人脱贫人口增收。以花为媒,在梨花盛开季组织体育赛事、文艺展演、非遗体验、全民阅读等活动,为群众搭建宣传推广特色农产品、展示多民族风采的平台,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乡村美景、体验民族文化、享受特色美食,拉近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情感纽带,串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文化互鉴聚力,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马鞍山乡多民族融合发展,民族文化灿烂多彩。立足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深入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全乡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其中国家级2人。积极申报苗族纺织布、彝族芦笙、彝族山歌、豆腐制作等多项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配合完成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摸清辖区内三鹤洞、青云传统村落等文物底数;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薪火相传保护民族文化命脉。坚持“文化惠民”的原则,结合春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动员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打歌、球赛、书法等文化体育活动。用好农家书屋载体,开展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分享好故事,弘扬正能量。各民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中不断丰富、创新、发展,各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不断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马鞍山乡将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文化互嵌、情感互通,让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幸福之路越走越宽。
通讯员:方树蓉 沙婷
编辑:周诗洋
责任编辑:杨继稳
审核:董有喆
终审:邱兴跃
责任编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