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乡镇

跟着老左去巡山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4日
  • 来源:巍山微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1011日上午9点,巍山县庙街镇碧清天然林管护站站长左洪礼在打扫完村委会院内环境卫生后,和往常一样骑上摩托车驶向五里巷公路。

连日阴雨虽然在客观上减轻了防火的压力,但左洪礼脑子里没有一天不装着山林的事。“你看,昨天县里新下发了秋季林地核查的任务,几十个图斑等着我们去到实地核查。”“这几天正是秋收的关键时期,农事用火方面还得要加强宣传。”

现年53岁的左洪礼从小生长在碧清村委会凹南村,熟悉家乡的一草一木,对绿水青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年间,左洪礼担任过村干部,2005年因家庭发展的需要,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他先后到西双版纳和广州务工。“在外打工的那几年,我从村里老人打来的电话里,得知有些村民不爱惜村里的林木,心里真的很着急。”2016年,左洪礼回到家乡继续担任起了凹南村的村民小组长,同时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他关心的范围。同年左洪礼成为了碧清村委会管护站的护林员,这一干就是7年。

护林员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政策法规宣传、林区巡护、森林资源督察图斑核查、制止毁林行为、进行植被恢复、森林病虫害调查防控、制止野外非法用火、发现火情并上报、协助扑火和案件查处.....概言之,护林员是林草资源的守护员、林情上达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案件查处的助理员。

巍山具有丰富的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林长制的全面推行,建立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制运行机制,以村级“一长两员”为主体,按照资源连片、利于巡护、全域覆盖、落地上图、落人到网的原则,科学划定网格化责任区,共选聘生态护林员655人,落实村组专管员861人,网格化管理人员809人,实现了源头网格化管理100%覆盖。

碧清村委会属于半山区,海拔1750米,管护站管辖范围包括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林地16735亩,其中五里巷区域内有乡道贯穿,进入林区的人员复杂,护林防火压力大。管护站至今只有2名护林员和3名生态护林员,平均每人管护面积有几千亩,不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坚持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

“一台背负式风力灭火机再加一箱油,有十七八公斤重量,老左可以背着在山里转上一天。”左洪礼凭着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体能和专业素养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2019年,左洪礼成了管护站站长。为了带好队伍守护好山林,左洪礼除了以身作则,还不怕碰硬得罪人。护林员的工资每月仅有1200元,生态护林员只有800元,而工作中使用的摩托车、智能手机及其费用都需要自理,每年长达半年的防火期更是必须一天不拉地在卡点值守。有的生态护林员在执勤、培训期间出现拖沓偷懒的情况,左洪礼对此从不姑息。其中一名生态护林员是左洪礼的堂姐夫,由于纪律性差,多次教育无效,左洪礼主动提出并进行了辞退。有些亲友不理解他的行为,说他“你这个人有点憨,你要多关照你的堂姐夫,你怎么会认不得变通。”但左洪礼总是说,护林工作责任重大,把事情做踏实了,心就安了。

驶出村委会不久,摩托车在村道上拐了个弯后停了下来,左洪礼下到路旁拔除杂草,仔细地检查起路边的树苗。“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焚烧池,经常堆满了垃圾杂物,而往上就是营盘山上成片的树林,防火压力非常大。”在左洪礼的努力下,去年村里填埋了焚烧池并做了植被恢复,种上了大青树树苗,压在护林员心头多年的石头得到了根除。

摩托车行驶到小白村,村头的篮球场上晒满了收获的玉米,左洪礼停下车到附近的农户做起了农事用火宣传。村民闭兴标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了今年3月里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在家里,突然接到老左打来的电话,说我家附近这里有烟冒出,让我去看看。我出门一看,原来是房屋背后的菜园有老人在烧灰积肥,当时老左是在两公里外的卡点执勤,居然就认得是我家附近起火,简直太神了。”

说起看烟辨火,老左有自己的绝招,淡绿色的是烧塑料袋,黄白色是烧杂物,山火则是淡红色。“站在山上,只要有烟,远处近百公里都能看到,隔座山也可以判断起火点。”在左洪礼看来,做好护林员要有责任心,要成为“铁脚板”“活地图”,还要有“千里眼”“顺风耳”,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相信你。“碧清范围内,恐怕有四成的群众都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一有情况都会想起给我打电话。”

左洪礼的这番话,在小河村村民小组长石红才那里再次得到了印证。“洪礼干工作相当认真,只要发现火情,不管白天晚上,有车骑车,没车就跑步赶往现场。也就是这样,好多群众都会说,‘不要乱烧火,三米的烟子一起老左就来了。’”“去年上面下达了100多个图斑的核查任务,我们在一星期内就完成了。为节约时间,经常一整天都不下山吃饭,肚子饿了就采摘野果充饥,口渴就地喝山箐水。”

摩托车到了山脚,管护站的其他队员也陆续骑着车前来汇合,大家要集中力量对秋季林地普查的图斑进行核查。“我们管护的范围最远的地方有20公里,好多地方不通公路,必须靠脚走。”

打开“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APP,沿途查找图斑位置,护林员分头前往密林深处进行核查。“我们要到实地拍摄图片,上传这片林地现状最真实的情况,为上级的决策提供参考。”虽然护林员都是四五十岁的年龄,但为了工作需要大家都学习用起了智能手机。

深秋的山上,下起了小雨,放眼望去,云雾缭绕下群山环抱,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沁人心脾。冒雨前行的途中,左洪礼带领队员来到了小中村杨阿德家,见缝插针做起了用火宣传。“630号已经开烤,121号后就不能烤桉叶油了。趁现在雨水充沛,我们要动员群众把该采该烤的事情都在这段时间抓紧做了。”

“碧清村委会范围内绝大多数的树种都是蓝桉树,不可否认过去曾经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却不利于生态保护,去年我们还搞了400亩的退化林桉树替换种植。”走在长长的山路上,左洪礼讲起了许多年前家乡小河淌水的景象,“这些年,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这是我们护林人的骄傲。”“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早日再见到村旁的小河淌水。”

记者:阿世刚 高林辉

编辑:字金美

责任编辑:杨继稳

审核:左文清 黄谦

终审:邱兴跃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